揭秘~人在臨死前的一秒 會看到什麼?
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.A.穆迪 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(經歷過「臨床死亡」後復生的人)的案例之後,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。
盡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,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,但需要肯定的是,在這些人「瀕死體驗」的陳述中,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——我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,他們是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的。
1、明知死訊
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,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。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。
2、體驗愉悅
「瀕死體驗」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、令人愉悅的感受。首先會感到疼痛,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,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。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。
3、奇怪聲音
在「瀕死」或者「死亡」的時候,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。一位年輕女子說,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,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。
4、進入黑洞
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。你會開始有所知覺,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,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,一邊是現世,一邊是異域。
5、靈魂脫體
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。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,他自己脫離了身體,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,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。
6、語言受限
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,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。有一名女子說,我試著跟他們說話,但是沒人能聽到。
7、時間消失
脫體狀態下,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。有人回憶說,那段時間裡,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。
8、感官靈敏
視覺、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。一個男子說,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,視力水準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。
9、孤獨無助
在這之後,會出現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。一位男子說,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,所以「我感到非常孤單」。
10、他「人」陪伴
這時,周圍出現了別的「人」。這個「人」,要麼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,要麼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,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。
11、出現亮光
在「瀕死體驗」最後的時刻,會出現亮光。這道光具有某種「人性」,非常明確的「人性」。
12、回望人生
這個時候,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。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,都是「一幕接著一幕,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,甚至伴隨著畫面,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」。
13、邊界阻隔
在這時,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「邊緣」或者「界限」之類的東西,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,關於它的形態有多種表述︰一攤水、一團煙霧、一扇門、一道曠野中的籬笆,或者是一條線。
14、生命歸來
如果有幸被救活了,在「瀕死體驗」進行到某種程度後,人們必須「回來」。在最開始的時候,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,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,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,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,這種情緒就更為強烈。隨後,你就真的「回來」了。
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,當人「瀕死」時,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麼可怕。人死的時候,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,這種評價完全不依賴於你是否腰纏萬貫,身分地位是否顯赫,而僅僅
取決於在你一生與他人分享的愛和溫暖有多少。
英研究:手指長度反映學習能力 無名指長過食指電腦強
國際中心/綜合報導
根據外電報導,英國最新的一份研究顯示,無名指與食指的長短,可反映學習新技術的能力,亦即出生時就已決定;無名指比食指長的學生,在學習新技術方面,能力相對較強。
這份研究報告將發表於新一期《性格與個體差別》學術期刊。英國巴斯大學研究人員調查150名電腦科學系學生,針對他們的生理特徵和技術能力2項數據進行分析,結果發現無名指比食指還要長的學生,在學習技術方面的能力往往更強,電腦程式相關課程成績也比較高。
此外,研究人員還調查119名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學生,結果也同樣顯示,那些無名指比食指短的學生,在學習電腦等相關新技術時,往往出現更多焦慮情緒,表現出「新技術學習恐懼症」。
研究結果也顯示,無名指與食指之間的相對長度,是由胎兒在母體中接觸睪丸激素的多少決定的,而接觸睪丸激素愈多,無名指相對愈長,對大腦發育也會產生影響,因而導致人類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差別。
美國研究 步行有助預防老年人認知能力衰退
國際中心/綜合報導
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在13日出版的美國學術期刊《神經病學》上報告說,對老年人來說,堅持步行有助預防認知能力衰退。新華社報導,為了解步行對認知力的影響,研究人員從1989年開始對近300名老人進行長期追蹤調查,其中三分之二為女性。在調查開始時,這些老人都具有正常認知能力。
研究人員對每位老人的一週步行路程進行估算,並在9年後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掃描。此次檢查沒有發現老人們的認知能力出現異常。但又過4年,當研究人員再次對老人們進行檢查時,發現約三分之一的老人出現輕度認知障礙或患有癡呆症。
研究人員對這些老人的認知能力、大腦掃描結果和步行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後發現,經常步行的老人出現認知障礙的幾率要低於不能堅持步行的老人,而且步行的路程越遠,效果越好。研究人員認為,每週步行的路程不應少於6至9英里(1英里約合1.6公里),否則不會產生預期效果。
研究人員解釋說,步行會對大腦灰質區的體積產生影響,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步行運動量越大,大腦灰質區的體積越不容易萎縮。研究者還指出,人大腦灰質區內的海馬體能充當記憶“儲存箱”,其體積大小反映腦細胞的密度,灰質區體積越大,人的認知能力越強。
怕老婆的男人更懂得愛
香港電影《河東獅吼》中,古天樂扮演的男主角對老婆大人總是笑臉相迎,惟恐妻子發威。古天樂劇中的形象在讓我們哈哈大笑之餘,也引發了似曾相識的感覺。如今,懼內的男人可不在少數。當然,男人對老婆的「怕」也不能都簡單理解成害怕,而是各有各的心思。
「懦弱型」懼內。這種男人是真怕老婆,屬於「雌威之下,俯首貼耳」的類型。小趙是出名的「好脾氣」,對老婆更惟命是從。如果他提出相反意見,妻子就大發雷霆:「你要造反啊!」迫於老婆的「威力」,他乾脆遇事就讓她拿主意。這種真怕老婆的男人,大多都有戀母情結,他們幼年時,一般很依賴母親,缺乏主見,事事都喜歡讓媽媽作主。所以,選擇結婚對像時,他們潛意識裡就想找個性較強的女性;而婚後,在老婆面前唯唯諾諾,從某種意義上講,是希望繼續尋求母愛庇護。
「迴旋型」懼內。「我那是躲清淨呢!」高風(化名)得意地說,表面上聽妻子的話,「背地裡我該怎麼做還怎麼做,反正她也不能時時刻刻看著我吧。」這種男人對老婆的「怕」其實是一種絕招,他們為了減少家庭矛盾,不聽老婆絮絮叨叨,就對妻子「陽奉陰違」。他們通常不想為家庭瑣事操勞,便把一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留給老婆打理,全由老婆說了算,自己樂得諸事不管。他們的一句「在家你說了算」哄得老婆高興,自己也樂得輕閒。但在某些「大事」面前,他們通常會把握自己的原則,連哄帶騙的最後自己作主。
「寬容型」懼內。這類男人通常很尊重老婆,凡事都能寬容忍讓,看起來是「怕老婆」,但其實是一種君子風範。他們在老婆面前常常能得理饒人,寬宏大量,化干戈為玉帛。他們的「怕」既是對老婆的尊重和謙讓,又是一種愛的表白方式。胡適先生曾經幽默地總結出男人的「三從四得(德)」,即「太太出門要跟從,太太的命令要服從,太太說錯了要盲從;太太化妝要等得,太太生日要記得,太太打罵要忍得,太太花錢要捨得」。忍俊不已的同時,可看出「胡聖人」的君子之風。
總之,怕字當頭並不可怕,如果最終能讓老婆開心,夫妻感情更融洽,又何樂而不為呢?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,都應把包容變成一種習慣,放下架子,適當「怕怕」對方,因為有「愛」才有「怕」,不要期待改變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