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型魚汞多 多吃小型魚 【2010.11.30聯合報╱記者施靜茹】
臨床毒物科醫師建議,吃小型魚又優於吃大型魚,較能避免身體吃進重金屬汞。
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,海洋食物鏈中,大型魚如鮪魚、旗魚、鮭魚、大西洋馬頭魚或沙魚等,會吃小型魚類,魚體內重金屬含量,也比其他魚類來得多。這些魚類含的重金屬如甲基汞,會傷害腦部發育,特別是孕婦、哺乳中的媽媽,和6歲以下的小朋友,最好少吃大型魚類。
林杰樑指出,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曾追蹤常吃大型魚的法洛島居民10年,發現當地小孩智商不足率,比其他的地區高;但在印度洋的塞希爾島,因居民常吃小型魚類,當地小孩比較聰明。
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,一周最好吃2次魚類;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也提醒,有腎病者,一周宜吃4次魚,每次2兩,因魚油所含的OMEGA-3,有益心臟及腎臟。
林杰樑說,若要吃小型魚,「餐盤看得到頭尾的魚,就屬小型魚。」像國內養殖竹筴魚、小型鯖魚都可吃,尤其小型鯖魚的魚油含量豐富。
瑞典研究 多吃魚顧心臟 【2010.11.30聯合報╱編譯李致嫻/路透紐約29日電】
瑞典研究發現,吃魚對心臟的益處,應高過魚肉所含的汞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,但還是要注意魚的種類。
瑞典優米亞大學(Umea University)公共衛生研究員瑪麗亞‧溫伯格(Maria Wennberg)與同事研究逾900名瑞典男女日常飲食攝取的魚肉量,同時也分析他們紅血球內的汞與硒含量。
研究發現,北歐人體內的汞含量普遍較低,即使紅血球內汞含量較高的民眾,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也不會比較高。
溫伯格說:「在體內汞含量不高的情況下,魚肉中的防護營養素可蓋過汞對人體的有害影響。」但研究人員建議,一些汞含量較高的魚類仍需注意不要過度攝取,包括鱸魚、沙魚、旗魚和比目魚。
這項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也發現,體內硒含量高可能增加心猝死的風險。
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,每周至少攝取兩份魚肉,尤其是富含Omega-3的鮭魚、鯖魚和長鰭鮪,降低罹患冠狀心臟病風險。
手腳冰冷 小心動脈硬化徵兆 【2010.11.30台灣新生報/記者蘇湘雲】
手腳冰冷可能是疾病警訊!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指出,手腳冰冷的民眾一旦發現手足膚色轉為蒼白色,一會又變成藍紫色,最後充血成紅色,同時手指或腳趾感到麻木刺痛時,要特別留意是否為雷諾氏症警訊。上述這些症狀通常天冷時較容易發生,尤其在冬夜,症狀更為明顯。
年長者與女性最常手腳冰冷,兩族群手腳冰冷的主因不太相同。陳威達主任分析,年長者多為器官衰退,引起手腳冰冷,常有脾氣不足、腎氣不足、肺氣不足、體弱虛寒、血虛寒凝等問題。而女性則多半為血少、情緒問題導致手腳冰冷,像體質虛、氣虛血少(血液量不足)、氣鬱(血液運行不暢)都會造成手腳冰冷。
另外,像保暖衣物不足、待在冷氣房過久、待在天冷室外過久、缺少規律運動、營養不良、熱量不足、身體衰弱、疲憊、糖尿病、血液問題、血壓異常、血管硬化、感冒發燒影響神經體溫調節、壓力過大、交感神經功能異常等也都可能引起手腳冰冷。
陳威達主任進一步解釋,當身體缺少運動,或壓力過大引起自律神經失調,都容易讓壓力荷爾蒙增加,促使血管收縮,使血液不流暢。而心臟病患者因心臟衰弱,沒有足夠力量將血液順利運送到四肢末梢,所以心臟病患也容易有手腳冰冷問題。
陳威達主任叮嚀,一旦手腳冰冷症合併單邊手足無力、心絞痛症狀,要特別留意是否有動脈硬化現象,民眾要注意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威脅。若合併月經不順、經痛、腰痛等症狀,也許是卵巢機能障礙等疾病警訊。如果合併腰痛、膀胱炎、頻尿等症狀,要小心腎炎等疾病警訊。只要手腳冰冷症還合併其他不適症狀,一定要盡早就醫接受診斷、治療。
有手腳冰冷問題,平日要多做運動,天冷則可在室內做些東方式運動。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建議,容易手腳冰冷的民眾可多飲溫水或適時適度喝黑糖薑母茶。天冷可在室內多作瑜珈、平甩功、太極拳等東方式運動,也可在看電視時蹲蹲馬步,因持續運動半小時可以降低壓力荷爾蒙、使血管擴張,幫助血液流暢,有助減輕手腳冰冷困擾。
陳威達主任強調,容易手腳冰冷的民眾一定要在晚上10點半前上床睡覺,夜間11點至1點為膽經時刻,讓身體充分休息,以利養精蓄氣,更使肝膽氣機流暢,更助全身氣血運行,手足更暖和。
要避免手腳冰冷,生活上除了少吃冰冷食物,陳威達主任另建議,常手腳冰冷的民眾可增加紅色、黑色食材,如紅蘿蔔、葡萄、草莓、櫻桃、桑椹、蘋果、紅棗、紅豆、黑豆、黑木耳、黑芝麻等,另可多吃平補食材,如糙米、玉米、薏苡仁、地瓜、空心菜、波菜、茼蒿、花椰、山藥、芭樂、木瓜等。
常手腳冰冷的民眾可適量吃些溫性食物,如糯米、燕麥、甘藷、栗子、杏仁、南瓜、桃子、龍眼肉、花椒、芫萎、老薑、茴香、咖哩等。也要增加熟熱食比例,促進血液循環;少吃大白菜、白蘿蔔等性冷食物。
天冷時常手腳冰冷的民眾注意保暖,外出穿戴帽子、圍巾、口罩、手套,可用些暖暖包保暖,或正確、小心使用電暖器,將室內溫度調到溫暖宜人的程度。當天氣變暖時,可多到郊區運動,舒緩心情可令氣機通達,運動還可以促進血液運行,讓手腳暖和一點。
陳威達主任補充,體重過輕者要維持正常身體質量指數(BMI),女生BMI值盡量控制在19~22之間,不要過度減重,以免天冷時手腳冰冷症狀惡化。
落枕苦 動一下、淚一行 【20101130聯合報╱記者林宛諭/彰化縣報導】
|
|
天氣轉涼,容易造成肌肉收縮,若加上長期姿勢不良,可能會發生「落枕」。記者林宛諭/攝影
|
天氣轉涼,「落枕」病患也增加。天氣一冷,肌肉易收縮,加上長期姿勢不良,極易急性肌肉疼痛而「落枕」,有些病患還懷疑自己中風或脖子歪了。
彰濱秀傳復健科主任吳鑑倫表示,一般所稱「落枕」,就是急性肌肉疼痛或發炎,治療上通常先給肌肉鬆馳劑,再配合物理治療止痛、放鬆肌肉,但根本之道,必須要探究病患是不是平常打電腦及睡姿不良造成肌肉僵硬。
李姓病患表示,一周前只覺得脖子有點痠痛,連續數天拿保心安油擦一擦即緩解,但到第五天脖子突然愈來愈痛,痛到無法轉動,輕輕一動就痛到眼淚快流下來。
張姓病患說,她的落枕從脖子痛到頭頂,她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中風了,而且一照鏡子,發現脖子都歪了,趕緊求診。
吳鑑倫說,天氣轉冷,落枕病患就會增加,因為肌肉會收縮緊繃,不少人長時間打電腦,或躺在沙發上看電視,最糟的是看到睡著,因為睡姿不良,一覺醒來就發現「中了,落枕不能動」。
肌肉痠痛或在急性疼痛期,可先熱敷讓肌肉鬆弛、促進血液循環後,再輕輕按摩,也可在淋浴時用水柱沖沖痠痛部位。彰濱秀傳醫院副院長鄭賀雄說,落枕透露出患者可能長期姿勢不良,例如要避免抬頭、低頭等姿勢過久,做做頭部運動放鬆肌肉,都可避免發生急性疼痛感。
要避免肌肉過度緊繃造成疼痛發炎,打電腦時應常起來走走,不能維持固定姿勢不動,睡覺時脖子要有支撐,選擇合適的枕頭,也可在脖子下方墊捲起來的毛巾,不要讓脖子懸空、增加脖子負擔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