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944158
 小魚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論《大乘起信論》的「一心二門」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人心與道心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傅佩榮《向莊子學智慧》道是什麼
作者: 小魚 日期: 2015.02.10  天氣:  心情:
若想了解道家的道是什麼,必須先讀《老子》二十五章。老子所用的“道”字,是勉強取名的,其原本意思是説: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,並且是萬物的來源。我們無法想像天地萬物未有之時的狀態,只能肯定地説,如果天地萬物不是變遷無已的虛幻夢境,那麼必定有個起源與歸宿,這就是“道”。(1.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。有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以觀其妙。常有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21.孔德之容惟道是從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。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以閱眾甫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!以此。25.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獨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道。強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域中有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)
老子繼續指出道的特性是“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”,這就肯定了道的永恒性與普遍性,也即是道對天地萬物的超越性與記憶體性:既完全異於變化之物,又記憶體在於其中。像這樣的道,實在不是一般用語可以描述的
那麼,莊子是如何表述道的呢?他在《大宗師》篇中説:“道,有真實有驗證,無作為無形跡,可以心傳而不可口授,可以體悟而不可看見;自己為本,自己為根,在沒有天地之前,自古以來一直存在;造就了鬼神,造就了上帝,産生了天,産生了地;在太極之上而不以為高,在六合之下而不以為深,先天地存在而不以為久,比上古年長而不以為老。”
這段話説得非常生動,但依然不易理解。一般人習慣以具體的方式探問:道在何處?在《知北遊》篇中,就有一段著名的對話:
東郭子請教莊子説:“你所謂的道,在哪呢?”莊子説:“無所不在。” 東郭子説:“一定要説個地方才可以。”莊子:“在螻蟻中。”東郭子:“為什麼如此卑微呢?” 莊子:“在雜草中。”東郭子:“為什麼更加卑微呢?”莊子:“在瓦塊中。”東郭子:“為什麼越説越過分呢?” 莊子説:“在屎尿中。”
東郭子不出聲了。他不敢再問了,因為莊子的回答越來越不堪,完全異於一般人所想像的道。一般人總以為道是高高在上的某種原理,或者是決定天體運作的某種力量,結果聽到的卻是螻蟻、雜草、瓦塊、屎尿,從動物到植物,往下再到礦物與廢物,好像是再怎麼低微卑賤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。
道無所不在,所以萬物都顯示了道的光輝,只是人們未必體驗到這個秘密。道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,這樣我們才有了自在逍遙的可能。
我們一般人不是處在爭論是非的層次嗎?因此,若想抵達最高智慧,應當努力做到:一、超越是非的爭論;二、超越萬物之間的區分;三、超越對萬物存在的肯定。既然萬物一直在變化之中,我們確實應該認真思索:萬物真的存在嗎?如果真的領悟“未始有物”,根本不曾有萬物存在,那麼我們就抵達最高智慧,可以合乎莊子的期許了。
但是這到底在説什麼?可以這樣解釋:萬物的存在是暫時的,一直在變化中的,它在出現之前與結束之後,其實並不存在。因此,從永恒的眼光看來,無一物真正存在。明白這一點,才有可能覺悟,原來真正存在的一向只是一個“道”而已。
沒有經過這種否定萬物的思考過程,就無法領悟道是什麼。讓虛無的歸於虛無,才有可能呈現真實。
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,就是在面對萬物時,要詢問:“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?”意思是:萬物之“有”,實在讓人驚訝;萬物之“無”,才是合理現象。為了厘清萬物之“有”是怎麼回事,哲學家前仆後繼,而最後的心得是:為了説明這樣的存在,必須找到它的起源與歸宿。在莊子看來,這兒所説的正是“道”。莊子肯定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,能夠由“未始有物”推展到“萬物皆美”,關鍵在於能夠悟道。
人的一生有如一滴水,從飽滿豐潤逐漸蒸發殆盡,因此迫在眉睫的問題是:“如何讓一滴水不要乾涸?”答案只有一個:“把它丟到大海裏去。”大海所象徵的正是“道”。人若回到道中,不僅所見無一不美,自身也將得到真正的保全。莊子在《庚桑楚》篇中説:“誰能了解有、無、死、生本來是一體的,我就與他做朋友。”我們不妨以此自許,希望能與莊子“相視而笑,莫逆於心”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129    人氣指數:129    累積鼓勵: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論《大乘起信論》的「一心二門」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人心與道心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