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950916
 聽弦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20150723-1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20150724-1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20150724
作者: 聽弦 日期: 2015.07.19  天氣:  心情:
《世紀專欄》生命如歌

台灣新生報
文/皇甫容

如果有人見證了地獄般的火光,是否還能用天使般的心溫暖這個世界?這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,它意味著承受苦難後,還能有勇氣面對傷口,也能在堅毅的心中,帶著從容回饋給世界溫暖。

《生命如歌》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故事,在非洲的布隆迪爆發了種族大屠殺。在鄉村醫院實習的三年級學生德奧,因及時躲在床底下,逃過第一輪的大屠殺後,卻發現布隆迪成了人間地獄。在隨後六個月的逃亡中,經歷了無數次和死亡的擦肩而過後,德奧幸運的活了下來,但心靈受到劇烈的創傷,幾乎陷於崩潰。在好友的幫助下,德奧逃出了布隆迪,隻身前往美國。

儘管他常常從暴亂屠殺的夢魘中驚醒,逃亡的恐懼依舊不停的折磨著他滿目瘡痍的心靈。但他並未放棄有朝一日回到故鄉建一所醫院的夢想。在祈禱中「一點點撫平身體和心靈上的傷痕以及怨恨」。

在紐約,德奧幸運的遇到了莎倫修女、善良的查理夫婦、《生命如歌》這本書的作者、健康同盟等許多人的幫助。這一系列的援助,使一個沒有合法難民身份的逃亡者,不僅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,並幸運的拿到了綠卡,最終成為美國公民。曾經露宿中央公園的德奧,進入大學後,有人以為他是非洲某一國王的王儲。

德奧在逃離非洲之前,居住的地區,不僅沒有電,也沒有水,村裡的人常受到疾病的折磨,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失去親生骨肉的巨大痛苦。樂觀的老人常常會說:「如果比難更難,比苦更苦,乾脆我們就笑笑,把它當做比好更好。」德奧初到紐約時,語言不通,無法與人交流,但他從不忘記常常微笑。

在很多人的幫助下,德奧終於如願的回到非洲,建起了醫院。為了實現在支離破碎的布隆迪建立醫院的夢想,他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任何和醫學有關的事。逃亡的恐懼並未澆滅他那溫暖的心,並用微不足道的力溫暖著這個世界。

生命如歌,不僅有他的滄桑苦難,也有愛與互助締結的奇蹟。人性的力,讓生命的意義不僅實現,也得到延續。悲壯之中承載的善良與寬恕,幫助他擺脫厄運時,也見證著善良與自我的堅毅,溫暖的回饋著支離破碎的國度。

他所承受的苦厄,隨著寬容在心中化成勇敢的心願。心靈的細節呈現的勇氣,盡己所能的援助,儘管微薄,卻令人動容。這段充滿驚險奇遇的人生,其中的苦難與艱辛,體現的人性互助與自勵,成就了這部動人的生命之歌。

轉載自「大紀元網」


這幾句真話,今年很潮

1.叫你滾你就滾啊,不知道過來抱緊一點就沒事了嗎?
2.寒假作業就是:你寫一個月,老師寫一個閱。
3.如果有下輩子,我一定要做你的心臟,因為我不跳,你就得死。

4.甜的、香的、辣的、酸的、苦的…你卻偏偏喜歡騷的…
5.錢,讓多少不相愛的人睡在了一起。
6.騰不出時間來睡覺的人,遲早會騰出時間來生病;騰不出時間來戀愛的人,遲早會騰出時間來相親。

7.吵架最激烈不過一分鐘,而那一分鐘你說出的話,是你用一百分鐘都彌補不回來的。唉,真的是這樣…
8.友誼,多麼暖心的兩個字,卻有那麼多的真真假假,防或不防…
9.我這人很簡單。只要你把我當回事,你的事就是我的事。

10.不要說我變了,直接說你厭倦了。
11.我也希望在我難過時,有一個人跟在我身後,哪怕他一言不發。
12.總有幾個蠢貨,是我不能拋棄的朋友。

13.小時候我經常糾結:長大後是上清華好,上北大好,還是上復旦好呢?長大後,我才發現:我他媽真的想太多了。
14.是你演技不好,還是我揭穿的太早?
15.兩個人吵架,先說對不起的人並不是認輸了,並不是原諒了,他只是比對方,更珍惜這份感情。

16.不要羨慕別人比你過的好,他們假裝的。(這是真的)
17.現在的孩子洗頭髮不是為了乾淨,而是為了髮型。
18.現在才明白,”算了”這兩個字包含著很多失望。


只快樂十四天

【聯合報╱林中斌】

出版業鉅子,享樂主義龍頭,單菲力(Felix Dennis)最近走了,享年六十七。


西方媒體競相報導,並回顧白手起家的他,大膽、多彩、成功的一生。近年,他的男性雜誌Maxim銷路兩百五十萬份,知識分子雜誌The Week銷路五十七萬份。他乘坐私人飛機、遊艇。擁有廣大莊園,在那植樹一百萬株。出版八本暢銷詩集。從事慈善事業。獲許多成就獎。

他透露:曾在十年內花了一億美金,同時維持十四位女友。因為:「只要天上可飛、海上可飄、床上可樂的,沒必要買,租用既可。」

他快樂嗎?

他說:「所有創業富豪心深處,藏了把冰製的刀片,冷酷絕情。」他又說:「我喜歡致富。可是,賺錢,然後賺更多的錢,只是安撫內心的魔鬼,並不能獲得快樂。」

什麼使他快樂?他說是些簡單的事,而且偶爾才發生:「樹林裡獨行、全神貫注構寫艱難詩句、安靜的與老友品酌一瓶葡萄酒、或餵食一隻流浪貓。」

財富不等同快樂。也許錢多的大亨才如此說,一般人民呢?

卡達是中東產油小國。百年前是個非常貧窮的國家,現在一人一年平均收入十萬美元,相當於三百萬元台幣,世界排名第一。人民享有免費教育、免費醫療、免費水電、住房有補助、保證有工作,然而財富讓他們失去了快樂。離婚率高達四成,超級肥胖的人占三分之二。小孩幾乎都由外勞帶大,父母和兒女失去親情。一位住在卡達的美國學者說:卡達人值得同情,他們幾乎已喪失所有重要的東西。

也許廿一世紀的人類,隨物質生活的改進,快樂變成飄忽在林中的花香,或霎那劃空的彩虹,難以掌握。

這難道只是現代人所中的魔咒嗎?

不然。讓我們跳上時空隧道列車,回到十世紀的歐洲。

拉曼三世(Abd Al-Rahman III,西元八九一至九六一)是當時西班牙最有權威的國王兼回教教主。廿一歲承繼寶座,統治半世紀。文治武功鼎盛,生活奢華。他臨終回顧一生:「我在位五十年,征戰勝利,週邊太平。人民愛戴我,敵人懼怕我,盟友尊敬我。財富、榮耀、權力、歡樂,隨叫隨到。人間所有的福氣,毫不缺乏。我仔細計算,這一生我所享有純粹、真實的快樂日子:一共十四天。」

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院長蔔盧瑟(Arthur Brooks)博士針對這句話指出:拉曼三世的問題不是快樂少,而是不快樂多。我們以為:快樂和不快樂是相反的,其實是一體兩面。比一般人快樂的人,也可能比一般人不快樂。

腦部研究顯示:快樂中樞和不快樂中樞,一左一右,它們在構造上是相通的。有一個心理問卷探測我們快樂和不快樂的指數。蔔盧瑟自我檢驗後發現:在他年齡、性別、職業、教育程度的族群中,他屬於頂級快樂的人,但他不快樂指數也偏高。在一篇備受引用的評論裡,他深入的探討(A. Brooks, 〈Love People, Not Things〉 New York Times July 18, 2014)。結論是:「拉曼三世和達賴喇嘛都對了:只要有慾望,就會有痛苦。」

如何避免?他說:追求名望、財富、感官滿足,只能短暫添補內心的空虛。但是永遠不夠。然後必然要更多。形成惡性循環。

愛物多於愛人,必導致痛苦。愛人多於愛物,才獲得快樂。

「說來容易,做來難。我們需要勇氣去克服驕傲,需要力量去愛家庭、朋友、同仁、上帝、陌生人、甚至敵人。」

(作者為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前專任學者及亞洲部副主任,曾任我國防部副部長)
標籤:
瀏覽次數:109    人氣指數:109    累積鼓勵: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20150723-1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20150724-1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