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元獎學金因緣
(網路故事)
在2011年2月22日,我人在宜蘭,手機突然接到一個不熟悉的號碼,愣了一下後,確定是久未見面的童老師,由美返台,輾轉打聽到我的電話,來電敘舊並相約見面,遂勾起了這一段往事回憶。
那是1963年,快五十年前了,台南的鄉下,百分之九十普遍的貧窮,除了有固定收入的公務員及世家地主外,大家均貧,也都安貧樂道。
小學就是一個破書包,內褲是有名的麵粉袋版,後面印”中美合作”,前面褲襠是”淨重二十公斤”,我沒錢唸幼稚園,小學是赤腳上學,踢著路上的小石子,或玩著滾鐵環到學校。一直到五年級,為了代表整個小學(每年級6班,全校約1,800人)去台南市參加全省作文比賽,媽媽才勉為其難地買了一雙黑球鞋給我穿,裡面沒襪子。
童老師是我小學四年級的導師,也住我家附近,所以,對學生家境、父母狀況非常瞭解,那時,師專出來才兩三年,有經驗又有愛心。還記得的是每學期學雜費約三十元(那時作業員月薪約六百元),我家沒錢,常從九月開學拖到十一月才交,童老師也沒特別催促。印象深刻的是因為我當班長,奉命主持班上週會,但我個性內向,雖然文筆很好,但不擅言辭又缺乏練習,上了講台就慌了愣著講不出話。童老師為了訓練我,她也不講話、不圓場,低頭改作業。全班各搞各的,我就僵在台上,做主席罰站了三十分鐘。年長後才知道這是老師的一種愛心訓練。
1963年,我五年級,人生第一段抉擇。那時沒國中,上初中要聯考。小學五年級就要分成升學班或就業班,課程不一樣,升學班還要補習。以我的家境,父母的能力是不可能也不想讓我去升學的,我的姐姐及妹妹雖然都在班上前三名,但全都犧牲,小學畢業就去工廠做工,補貼家計。我小學四年級期末,就面臨分班調查,管家的媽媽還在猶豫是否讓我升學。這時,童老師找到我媽遊說,要我一定要升學,否則太可惜了,家裡以後也看不出”脫貧”的機會。在鄉下,那時非常尊重老師,所以,媽媽又勉為其難地讓我走上升學之路。
走過這個抉擇關頭,上了五年級,上課後加補習,常到晚上七點。營養不良、上課勞心勞力,加上剛在成長,那時我真是瘦巴巴的。這不打緊,本來就交不出的學費,再加上每個月補習費(約二十元)那是更大的壓力。就在這時,出現我生命中第一個神蹟。
童老師在我小學四年級時結婚,她先生是成大水利系畢業的楊先生,參與曾文水庫的計劃及興建。經由以前曾文水庫同事–孫先生介紹,認識了一個開農場的美國白人,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名字,簡稱A先生。他一時慈悲念起,想贊助一名亞洲的學生。不多,每學期十美金(那時美國公務元月薪約200到300美金)。
經過挑選,還有童老師的強力推薦,我得到了這十元美金(那時匯率是固定的,一美金等於四十台幣)。有了這每學期四百元,解決了所有的學費、補習費、再加上補習的豆花點心費,讓我不再捱餓補習上課,也讓我走過人生第一關,走上升學之路。
初中上了第一志願–台南市中,現在的台南大成國中。努力讀書、領獎學金貼補學費,但家境壓力仍不時背著。初三時又遇到一個師大化學系畢業,年輕的好導師–黃老師,我在週記上寫下我的思量–升學高中或唸師專,因為師專免學雜費,五年出來後馬上當老師有工作,至少升學之路不會給家裡負擔。因為是導師,他瞭解我的實力,加上他的背景與我類似–農家子弟,艱苦出身。他說”再熬三年,想免費升學,去考師大,不要現在放棄”。於是,我就去上了台南一中(我們班56人,上了49個)。
到了高三,又是個難關。功課壓力大,盡力、努力就是了。填升學志願,加上家境考量,那是另一番心身煎熬。這一次沒有好導師可商量,家人又沒人懂。十八歲的少年,一切靠自己找資料摸索,自己做抉擇。做成決定是若上台大,當家教撐過四年,其次到成大,騎腳踏車上學,住家裡,四年也容易省著過。第三群志願就是師大,免費輕鬆過。幸運的是上了台大,又是第一志願–台大電機系。
最難過的事是好多朋友來恭賀,我都只能淡淡的笑,帶著憂愁的謝謝。我還沒上台北,還沒有家教收入,如何去註冊上學?
那是1971年8月,另一神蹟出現。當時第一銀行暨國賓飯店的董事長–黃朝琴先生成立了黃朝琴獎學金,第一屆正在招收受獎人。媽媽跟我一番努力爭取,家境查核加上優異成績,得到這獎學金,付了四年大部份的學費。生活費就在計畫中以家教收入渡過,甚至大一時還有紅包給弟弟們過年。至此,總算走過求學升學這一段坎坷路。
爾後,畢業,就業,創業,經營過兩家上市公司,小有所成,但已是兩鬢發白的花甲之年。十多年前,常跑美國時,曾打聽這十元美金因緣的A先生,想去拜訪致謝,後來才知A先生因農場小飛機出事,早已過世。不勝遺憾。
為了這十元美金的因緣,待我收入好時,就開始成為家扶基金會的贊助人,再加上新豐高中的獎學金及屏東原住民獎學金贊助,一路走來,深深體悟”食人一口,還人一斗”, ”杯水之恩,須湧泉以報”的古諺。
今年2月28日,隔了二十多年,第二次再見到五十年前的恩師,聊起這段往事,大家都深深感慨這十元獎學金因緣。
”一顆善心種子,只要它不毀滅,是可能長出多大一棵樹,代代相傳,散播出多大一片愛心田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