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949045
 捷客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台鐵問題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金庸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五分鐘決定你的人生
作者: 捷客 日期: 2018.10.30  天氣:  心情:
剛好看見這篇文章 提供各位參考而已


五分鐘決定你的人生
馮睎乾

一杯咖啡由熱變冷,大約要五分鐘。假如在咖啡冷掉之前,你能任意回到過去,你會選擇哪一重要時刻?只是有條規則,那就是,即使你怎樣努力,也無法改變現在。電影《在咖啡冷掉之前》就是這樣一個奇幻故事,有角色決定回去表白,有角色決定再見死去的親人……但既然什麼也沒變,回去還有意義嗎?有的。時光旅程不能改變事實,卻能改變想法。未來的軌跡,決定於你對過去的理解。電影那不可思議的情節,只是包裝人盡皆知的道理:過去無法改變,未來存乎一念,當下一念。

人生總有遺憾,因為你不能踏入同一條河兩次,也不能同時走兩條路。做什麼選擇,就成為什麼人,反之亦然。散場後,不期然想起佛洛斯特(Robert Frost)名詩〈未行之路〉(The Road Not Taken)。此詩開篇,說詩人在樹林面臨兩條路,踟躕不前;末章說多年之後,詩人將會感歎:「樹林岔開兩條路,而我──我選了較少人行的一條,讓一切變得不同。」(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, and I— /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, /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)
〈未行之路〉也許是世上最多人誤解的名詩,很多讀者看了最尾數句,想當然以為詩人是說:我沒走主流的路,堅持自我,於是人生便大不同了。這類讀者不單忘了詩的中間寫什麼,更沒想過佛洛斯特根本是開玩笑。中間寫什麼呢?詩人說:「兩條路於那個早上,同樣躺臥於無人踐污的樹葉裏。」(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/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)前後還有別的句子,反復提示讀者:兩條路根本一樣,沒有哪條更少人跡。詩人前言不對後語,不是疏忽,是故意。
在現實中,佛洛斯特常跟詩人湯瑪士散步,湯瑪士每逢歧路,都不知該走哪條,事後又往往黯然慨歎,「走另一條路該更好啊」。佛洛斯特於是寫了〈未行之路〉一詩,旨在開個玩笑。假如賈寶玉是湯瑪士這類人,娶了林黛玉,就會覺得薛寶釵較好,娶了薛寶釵,自然認為林黛玉更好。其實沒什麼分別,到頭來寶玉還是會做和尚。佛洛斯特的詩,其實說兩條路都沒人行,不用分那麼細,但事隔多年,當你驀然回首時,往往給自己加上主角光環,把本來平淡的人生,幻想得劇力萬鈞,於是那條林中之路就忽然變成「較少人行的一條」,而那偶然的選擇也彷彿「讓一切變得不同」。詩人給你的不是心靈雞湯,鼓勵你特立獨行,反而是潑你冷水,戳破你對「另一條路」的幻想。
湯瑪士的想法也有心理學解釋。康奈爾大學的吉洛維奇(Thomas Gilovich)教授是「懊悔心理學」專家,花了很多年調查人們最後悔什麼。結果顯示:75%人後悔沒做某些事,只有25%人會為了某些做錯的事而後悔,如入錯行、嫁錯人等。換言之,可能每四個人中,就有一個是湯瑪士,總後悔沒走另一條路。吉洛維奇解釋,錯誤決定的壞影響顯而易見,已成事實,正因為這樣,反而削減了你的心理陰影面積;但沒做過的事呢,反而潛力無限,可憑空幻想出無窮無盡的好處,使你有個錯覺,以為另一條路的風景優美得多。
好的人生,就是不做錯的決定。所謂錯的決定,即不後悔的決定。如何做這種決定呢?五分鐘就夠了。看過另一研究,心理學家把參與者分三組,讓他們從五張海報中選出最喜歡的一張。第一組要留心觀看海報,逐張寫下評語,詳細分析,最後才作選擇;第二組只須看看海報,然後選擇;第三組先匆匆看一眼海報,接着用五分鐘思考很難的謎語,再看一下海報,然後才作抉擇。實驗完畢,每人可拿走自己挑選的海報。
一個月後心理學家致電各參加者,問什麼價錢才願意賣出海報。意想不到的是,那些花了五分鐘解謎的人,最滿意自己的海報,索價也明顯比其他組別高。心理學家在不同情境重複以上實驗,發現無論租屋、買車、投資,透過腦筋練習來分散注意力,之後做的決定往往最好,最不易後悔──據說這是「無意識思考」,有助你看清大局。
無意識思考教你做決定時,不要想得太用力,也不要太隨便,最好是恰當地分散注意力,才不會見樹不見林。選擇人生的路,像解讀一首詩,都不能過分認真,不妨趁咖啡還未冷掉,猜一下謎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175    人氣指數:775    累積鼓勵:3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台鐵問題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金庸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