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3390330
 amanda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人類情感障礙源於大腦受損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臺大新生的第一堂課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有錢人的大腦秘密 (本篇文章摘
作者: amanda 日期: 2013.09.13  天氣:  心情:
http://blog.tcu.edu.tw/post/30/373

有錢人的大腦秘密 (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999 期)
huichun | 22 元月, 2007 10:54

2500年前,孔子說:學而時習之;如今,大腦科學提出了更多證據,只要多接觸、多學習、多刺激,25歲以後,你仍可以重塑大腦,扭轉平凡人生……
二○○七年開春,國內書壇即將出版一本韓國新書《為什麼他們會有錢——探討富翁的大腦秘密》(麥田出版)。作者柳尚遇醫師,是韓國SBS電視台節目「Brain Korea」的顧問,該節目邀請演藝界人士接受測試,看誰的反應最接近富翁之腦,一時間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。
在節目的前製階段,柳尚遇就和SBS電視台完成一項實驗,透過觀測大腦變化,來揭示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,和平凡上班族間的差異。這是運用美國杜克大學胡特爾(Scott Huettel)博士的研究結果:富人的一切奧秘,盡在大腦。

當理性遇上感性……前額葉皮質,正是決策勝負關鍵

胡特爾是《磁振造影在認知神經科學上的應用》作者,透過大腦照影技術,觀察人們做決策時腦部的運作模式,美國《Money》雜誌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也曾報導過。

他發現人腦習慣透過經驗,找出一定的模式,作為預測未來的依據。當模式被打破時,會刺激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體(見圖),產生害怕焦慮,而促使人採取逃避。

這種由「感性腦」——杏仁體,來主導的情緒反應,正是很多人在做決策時失敗的關鍵。 胡特爾和柳尚遇發現,成功人士不同。當逆境出現,這些人的腦部是由「理性腦」——大腦額葉皮質來主控,「感性腦」並未掌控一切。大腦皮質一般被稱為腦的CEO,統籌人的理性、邏輯思考,成功人士的大腦CEO特別發達,恰好呼應了他們的成就。

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家甚至發現,只要人在家中,想像自己在健身房奮力的舉起健身器材,似乎看到自己臂上肌肉跳動,汗如雨下,就會真的練出一身肌肉,效果是花錢上健身房的一半。

大腦科學家發現過去人們的經驗之談,如「三思而後行」、「觸類旁通」、「舉一反三」、「靈光乍現」,其實都有科學的根據。善用多接觸、多練習、多思考的方法,刺激我們的大腦連結,可以幫助我們打造周密而靈活的思慮,達到所謂的成功。

但,這是有前提的——學習必須夠寬、夠深,才可刺激腦子創新。最近,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大腦照影科技,對人腦的電波監測,結果發現受測者在苦思時,大腦右側顳葉的「前上顳回區域」活動明顯增強。並且,在「頓悟」前○.三秒左右,突然產生出高頻的腦電波。



科學家推測,這正在於促使大腦將看似不相關的資訊進行集結,使人們在其中找到先前沒有發現的聯繫,從而「頓悟」出答案。

對照張忠謀的苦思經驗,這個高頻的腦電波也可能出現。在一次專訪中,他解釋自己的思考方法:「半導體是很大的產業,受世界大國財經變化的影響很大,一個知識系統是一個金字塔,所以我需要好幾個金字塔。然後經過苦思,突然像電光一閃,或靈機一現,才會有洞察。有了洞察,就有創新、發明。」

除了上述的探討重點(成功人士的腦部如何運作學習力、思考力),成功人士的另一個特質是情緒掌控力、正向思考力,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.高曼(Daniel Goleman)的研究報告顯示,優秀領導人的成功,有九○%可歸因於情緒智力。用EQ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,準確度可以高達八成。而神經科學家發現,情緒掌控力也可經由大腦的學習而獲得。



但,這是否意味著富翁的腦子已經贏過大家,一般成年人,只能想著自己不發達的大腦皮質,感嘆自己無法做聰明理智的決策嗎?

幸好,答案不是那麼悲觀。大腦科學這十幾年來的突破性發展,讓我們打破「三歲定終生」的迷思。大腦的可塑性,讓成年人依然有機會重新改造自己的大腦,進而追求成功人生。

你可以「亡羊補牢」 發育完成的大腦,仍可藉學習活化

由於大腦照影科技的進步,二十世紀九○年代開始,全球先進國家都投入這個過去最奧秘的領域——大腦科學。美國由老布希總統決定「腦的十年」計畫;歐洲共同體通過「EC歐洲腦十年」計畫;日本有「腦科學時代」;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則發起「學習科學與腦的研究」項目;世界著名大學紛紛建立起跨領域的研究組織,而權威科學期刊如《Science》和《Nature》,幾乎每一期都有最新成果發表。



透過科學家的努力,這十餘年所獲得的大腦科學知識,高達總量的九五%,三位科學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。這些研究打破了過去對腦的一些迷思。

首先,大腦神經元細胞的發育底定時間。過去,科學家們相信腦殼下的灰質與其中的神經元細胞,在出生前或出生後不久的某個時刻就已經大勢底定,而且一生中幾乎不再改變。現在發現這是錯誤的,我們的腦非常具有變化能力,人類確實可以終身學習,甚至改造自己的人格特質。
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影像研究所發現,人的大腦神經元發育完成的時間,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早。「理性腦」部分,頂葉的灰質十二歲才完成發育過程,顳葉要到十六歲才完成生長,最後完成發育的,是具備假設、洞察未來、歸納分析、邏輯推理的前額葉,則要到二十至二十五歲才底定。

另一項重要發現是,學習的主要因素,不在於神經元的數量,而在於個別神經元之間是否產生連結。所以,即便大腦發育完成,神經元數目不再增加,人的學習力還是可以持續提升。亦即二十五歲之後,人類可以藉由學習刺激腦力——也就是腦神經元的連結。

科學家發現,每次我們從事新的學習,就會在神經元的網路中,連接出新的路線。在英國BBC廣播電視公司製作的紀錄片「腦當益壯」(The Human Mind)中,以登山者穿越兩山之間的峽谷為比喻。

以查某個英文生字為例,當第一次訊息傳來,就好比向對岸丟出一個綁著繩索的鋼錨,沿著繩索越過對岸,十分辛苦的連接起神經元之間的小縫隙。

但重複多次之後,神經元連接處(軸突)表面的「髓鞘質」強化了,就像通路已經由繩索變成吊橋,訊息便可快速穿越,看到那個單字就可以不假思索,直接反應。

曾擔任德國《明鏡週刊》科學編輯的柯萊恩(Stefan Klein)博士,在他以神經科學為背景所寫的《不斷幸福論》(大塊出版)書中,比喻腦的發展類似一座花園,花圃裡沒有施肥的植物會逐漸凋零,比較少用到的連結,就會得到較少的神經成長要素,「在動物實驗裡,甚至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見腦內這些不活動的線路漸漸消失。」

你可以「發揮想像」 腦中模擬上健身房,就能練出真肌肉

這裡可以發現,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說出的「學而時習之」,確實有科學根據。當學習範圍越寬廣,一千億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越密,訊息傳遞的速度就越快。

以強調終身學習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為例,他的學習是有計畫、有系統,有紀律的。他在半導體專業範疇的學習,一輩子沒有停過;進入管理階層,又開始學習財務;回到台灣,則強化對國內政經環境的認識。此外,他還喜歡音樂、歷史……,在他的大腦中,神經元的連結必然密如蛛網。

張忠謀還說過,他對客戶的財務報表非常注意,重要客戶的資料兩週看一次,記下重點,並溫習。如果以大腦照影技術觀察他的大腦,應該可以看到他腦中已為這些客戶建立起特別的迴路。當他一想到這家客戶,迴路上的電流一定跑得飛快,立刻湧出許多數據和資訊,來幫助他做出準確的判斷。

談到腦的學習,甚至連運動都可以借助大腦科學的最新發現。在BBC的紀錄片中,向奧運進軍的英國體操選手在教練指導下,學習「視覺化練習」——在大腦中不斷想像自己如何做出每一個完美的動作。



等她真正上場時,腦中神經元連結的路徑已經安排好了,腦部將電波訊號傳往肌肉,身體便照著執行。經過腦的「視覺化練習」,她可以完美的完成以前難以克服的高難度動作。

你可以「動心忍性」 青少年易情緒化,導因額葉發展未成熟

情緒是演化的產物,藉以讓生物能快速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。例如讓我們看見毒蛇猛獸,不假思索拔腿就跑。不過,現代人類每天要面對的事,不管是投資、購物,還是人際關係,都比叢林生態更加複雜,不能單憑感情用事。



科學家發現,雖然人類的情緒主要由杏仁體引發,但人類後來演化出來的理性腦,卻有控制情緒,提高EQ的功能。

根據斷層掃瞄影像研究,有一條神經路線從左側額葉(理性腦)出來,連接杏仁體(感性腦),可以看到兩者的活動有互相均衡的作用。額葉左側的活動一增加,杏仁體裡的刺激就會減少,反之亦然。科學家認為,額葉左側可藉著輸送阻力脈衝到杏仁體,讓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。
美國Mclean醫院的Todd博士研究發現,青少年由於額葉(理性腦)還沒有發育成熟,所以杏仁體(感性腦)的主導性大,對外界刺激容易做出情緒化的反應。成人以後,我們就擁有一個可以關閉負面感受的開關,只要經過訓練,提高額葉左側(理性腦)的活動力,就可以有效管理情緒。

以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為例,讓我們假設以斷層掃瞄影像,觀察在一九九五年八月初晚上國際票券出事時,他的大腦運作情形。

當有人告訴他,他所負責會計簽證的國票出事了,他立刻打開電視,「台灣金融史上最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,虧空一百零二億元」,視神經接收了螢幕上斗大的標題,直接刺激了他的杏仁體(感性腦),負面感受油然而生:「完蛋了,我會不會因此被扯入,甚至被關。」「這樣下去,我的家人、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不就全毀了……。」

這是一個關鍵:失敗者,也就是多數人,其腦部的杏仁體(感性腦)會持續產生負面情緒,產生遁逃之念;成功者(經過訓練的人)不同,這時候,其理性腦會產生力量。

深陷危機的薛明玲感受到自己的恐懼,但訓練有素的大腦額葉(理性腦)立刻發出阻力脈衝,杏仁體的活動逐漸減弱,一個聲音慢慢浮現,「我應該冷靜思考事情的本質,解決問題。」他倒吸一口氣,關掉電視,走進書房,讓額葉(理性腦)接管自己。

腦神經系是人體內最耗氧的器官,占了全部耗氧量的三○%以上。特別是在不安或緊張時,腦部活動異常活躍,氧的消耗量也隨之大增。

深呼吸幾口氣,補充了腦部的氧氣需求後,薛明玲的額葉恢復了平時的活動能力。他開始思索自己在這件事情的位置是否構成違法,將疑慮點一一拿筆寫下來,如果負面情緒出現時,他就告訴自己不要去想。就這樣,他在書房裡一星期,將整個案情梳理一遍,期間一如往常上班,最後平安度過,更因沉著冷靜面對事情贏得掌聲。

你可以「靜坐修煉」 打坐一萬小時的僧侶,理性腦超活躍

科學家發現,我們對負面感覺比正面的更強烈。在神經心理學的實驗中,出示高興和悲傷的圖片給受測者看,他們全都不自覺的對悲傷圖片反應比較強烈,這從腦波的劇烈振幅就可以看出。



這種預設態度,也是從演化過程中保存下來的:我們的祖先一聽見草叢裡有簌簌聲,就算再肥美的獵物也會立刻丟下,並躲到安全的地方。到了今天,負面思考還是比正面思考更容易浮現在我們的大腦。

幸好我們還有「理性腦」可以控制負面情緒,「當我們練習自我克制時,我們是在重新塑造自己的腦。」柯萊恩博士在《不斷幸福論》書中指出:因為練習讓腦子中「刺激」與負面「反應」之間的連結減弱了。我們因此改變了腦的結構——結果是,處理自己的感覺變得越來越容易。

至於,如何藉「練習」自我克制?其一,可參考九七四期《商業周刊》封面故事「正面思考的威力」;其二,靜坐。透過腦波圖顯示,規律靜坐能誘發左額葉皮質活動強度。科學家發現,可以透過靜坐,讓大腦左側額葉(理性腦)更容易輸送阻力脈衝到杏仁體(感性腦),讓身體和精神平靜下來。

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大衛森(Richard Davidson)曾透過達賴喇嘛協助,邀請一位西藏僧侶,從亞洲搭飛機去美國接受測試,結果,這位打坐時數超過一萬個小時的僧侶,其左側額葉的活動,是大衛森二十年研究生涯中所測量到最強的一位。

其實,不論是一位禪僧、瑜伽弟子還是基督徒,在專心一志的祈禱或念誦經文中,始終把感知集中在一個焦點,並阻止心思轉到平日的煩憂上。根據哈佛大學的神經學者班森(Robert Benson)與華勒斯(Herbert Wallace)的研究,此時因為思想平靜,肌肉會鬆弛,腦的電波會轉變為比較平靜的所謂α波。

當我們了解大腦與我們情緒、感受,以及心智、意志的關係,就知道塑造自己的大腦永遠有機會。想要打造自己的成功人生——不管你對成功的定義是追求卓越,或是內在情緒常常平和,擁有幸福感,大腦都等待人更多的跟它溝通與互動,來達成這項使命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84    人氣指數:484    累積鼓勵:2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人類情感障礙源於大腦受損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臺大新生的第一堂課
 
住戶回應
 
時間:2013-09-18 17:19
她, 41歲,宜蘭縣,資訊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3-09-14 22:29
她, 41歲,宜蘭縣,資訊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

給我們一個讚!